站在郑州国际陆港上街片区的高处俯瞰,一列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如同钢铁驼队,从这里出发,穿越亚欧大陆腹地,直抵莫斯科、汉堡、鹿特丹。作为这一国际物流大动脉的重要运营者,神洲多式联运郑州有限公司用三年时间书写了一段令人惊叹的“丝路传奇”:累计开行中欧班列491列,货值超20亿元,单月最高进口分拨165列,创新推出的“中欧班列+TIR”模式更成为全国行业标杆。
破局者:用创新破解“钢铁驼队”的成长烦恼
“传统中欧班列走到今天,需要打破路径依赖的勇气。”神洲多联总经理于宏刚说道:“二连浩特口岸拥堵时,我们的TIR车队当天就能出境;当传统转运耗时三天,我们实现‘站内直转’通关——这就是创新的价值。”
2023年4月,当50个40尺集装箱整列从上街站驶向莫斯科时,全国首创的“中欧班列+TIR”模式正式落地。通过巧妙衔接铁路与公路运输,既避开了铁路口岸换装拥堵,又破解了班列计划不足的难题。在二连浩特公路口岸,每天近700车的运能潜力被激活,相当于为全国中欧班列腾出20列的增量空间。
更令行业瞩目的是“站内直转”模式的应用。原箱原板无需落地查验,直接分拨全国十八个路局,这种几乎零等待的转运效率,让郑州中欧班列进口量占据全国八成市场份额。“过去3天才能完成的流程,现在3小时搞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创下单日分拨17列的纪录。”于宏刚透露,该模式已吸引多家跨国企业将郑州作为亚欧贸易的核心枢纽。
织网者:构建亚欧大陆桥新格局
站在“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郑州国际陆港上街片区,神洲多联正以创新通道编织更密集的亚欧物流网络。黑河公路大桥的跨境通道开辟,让“郑州—黑河—莫斯科”路线成为新动脉。通过精准对接黑河口岸的运能潜力,每日新增的900车运力相当于16列班列的运输能力,为大宗商品运输开辟了黄金走廊。
“这条通道不仅连接着阿穆尔州300万吨大豆、100万吨聚乙烯聚丙烯,更链接着中俄能源合作的新机遇。”于宏刚表示:“在俄投资的布拉戈维申斯克码头项目,将成为神洲多联‘走出去’战略的关键落子。2025年,这个投资超4000万元的跨境码头将建成投用,届时将为郑州中欧班列提供货源支撑,为未来中俄易货贸易奠定了基础。”
赋能者:数字技术重塑国际物流
企业办公室内,制作“中原号多式联运平台”数据流不断跳动。这个融合SAAS、云计算技术的数字中枢,正将“站到站、点对点”的物流服务升级为智能化的全球网络。“我们不仅运输货物,更在运输数据。”业务经理张一演示着平台功能,“每个集装箱,都能在云端实现全流程可视化。”
站在“双循环”交汇点,于宏刚勾画产城融合新图景:“我们将以班列为纽带,让每趟班列都成为区域发展的‘造血干细胞’。当郑州智造与全球市场同频共振时,上街片区就是那台最强劲的引擎。”
枢纽经济:上街片区的区位优势裂变
“郑州国际陆港上街片区的核心优势在于‘铁公机’立体交通网的完美耦合。”于宏刚细数区位优势:距郑州机场50公里、联通货运站30公里、高速路网四通八达,形成了“黄金三角”布局。
“与本土企业血脉相连,是神洲多联扎根上街的使命。”凝视着地图上纵横交错的物流通道,于宏刚目光灼灼:“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做物流通道,更要成为全球供应链的组织者。未来,中欧班列不是冰冷的铁轨,而是区域经济的毛细血管——我们要让每一趟班列都满载郑州基因、上街基因,让本土企业从‘借船出海’转向‘造船远航’!”
晨曦中,又一列班列鸣笛启程,车头的灯光划破天际,照亮了集装箱上“神洲多联”的标识,也照亮了郑州建设国际物流中心的新征程。在这条横贯亚欧的钢铁丝路上,创新驱动的车轮正滚滚向前,载着“郑州制造”的产业雄心,驶向亚欧大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