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坚持知识教育有“广度”。各学校通过公众号、班级群、班队会、班主任会、全体教师会等形式全面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坚持每月一次专题讲座、每周一节心理健康课,公布心理问题疏解热线电话,在线接受心理咨询,随时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是坚持资源配备有“力度”。建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心理沟通渠道,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家校联合打造心理健康指南;各学校均开设心理咨询室,配齐专兼职心理教师,配全配套设备设施,营造轻松愉悦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帮助学生合理释放压力、舒缓情绪。
三是坚持因材施教有“温度”。科学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每学期开展一次调研普查,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组织班主任、科任教师联系重点对象开展全面家访,详细了解相关信息,建立“一生一册”档案,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变化,有效减少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和不良后果的产生。
四是坚持条块融合有“深度”。完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融合体音美劳等课程,开展阳光体育、绘画评选、音乐欣赏、劳动实践、生命教育等主题活动,帮助学生释放压力、愉悦身心、激发活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身心,引导学生自我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