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织密织牢社会安全网,助推“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走深走实,工业路街道通过四项措施,密切联系、深入关爱辖区特殊群体,用真情和实际行动拉进与特殊群体的距离,真正实现服务“零距离”。
一是分类细化,形成特殊群体信息数据库。根据服务对象类别,分社区建立低保、特困、困境儿童、高龄、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信息数据库。针对一人多重服务类别情况,形成单独档案,一人一档,清楚备注享受救助措施;数据库中特殊人员,如精神、智力残疾人,进行脱密处理,保护其隐私,引导专干平时工作接触中,注意工作方式和沟通方式。
二是动态管理,编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借助特殊群体信息数据库,根据社区楼院网格化管理,对辖区范围内特殊群体的身体情况、生活情况进行实时关注,全方位了解和掌握。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动员邻里力量,共同关注、关爱特殊群体,做他们的“兜底者”,让他们时刻感受到来自邻里、社区、街道有温度的关爱。
三是持续关注,梳理特殊群体需求清单。通过电话问需、上门调查、邻里反馈,不定期摸排特殊群体服务需求清单,建立需求台账,以项目化服务集中式或定制式向特殊群体兑现服务需求,为其提供有温度有力度的服务保障。同时,结合党建联建共建活动,充分挖掘链接辖区各类社会资源,以服务项目、服务范围的不断拓展,实实在在服务特殊群体,切切实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四是强化责任,执行好社会救助工作纪律。依托街道“全员业务大培训”活动,上好政策课,有序组织街道、社区两级专干救助政策素质提升培训;开展应知应会测试、小案例教学,查漏补缺,练就扎实基本功;同时,邀请街道纪工委相关同志带领学习有警示意义的典型反面案例,引以为戒,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意识和底线思维意识,严格执行工作流程和要求,及时高效提供救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