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街区防汛抗旱专题
来源:上街区政府  时间:2015-07-23 17:11:00

访谈主题 :上街区防汛抗旱专题

访谈时间:2015-07-23 17:11:00                     至                     19:11:00

主办单位 :上街区政府

主 持 人 :上街区政府

访谈嘉宾 :上街区农经委副主任  马书海

我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是我国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省份之一。暴雨(雪)、干旱、大风、雷电、冰雹、沙尘暴.....

访谈内容
[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欢迎走进本期的嘉宾访谈!暴雨、大风、雷电、冰雹等灾害天气的发生,常让人们觉得措手不及,也给社会各方面造成了损失。今年3月26日,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上街区农经委副主任马书海做客我们嘉宾访谈为我们解读《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以及介绍我区的防汛抗旱工作。
[主持人]:马主任访谈开始前,请您先给我们讲讲据您所了解到的一些我省主要气象灾害情况和目前我省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情况。
[马主任]:我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是我国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省份之一。暴雨(雪)、干旱、大风、雷电、冰雹、沙尘暴、霜冻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5%,全省平均每年由各种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200多万公顷,影响人口近3000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亿元。特别是去年10月份之后,我省遭受了罕见的大旱,受旱面积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程度之重,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有的。一些地区水库、河渠出现干涸或断流,地下水位下降,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损失,对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气象灾害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已成为我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障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因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越来越严重,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气象事业是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建立了天气、气候业务和科研体系,提高了气象监测、预报、预测和服务水平,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力度,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豫政[2006]61号文件)、《河南省防雷减灾实施办法》(省政府81号令)、《河南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办法》(省政府92号令)等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气象防灾基础,加快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去年省政府还召开了全省气象防灾减灾大会,对推动全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16:07)
[主持人]:刚才您介绍了我省气象灾害情况以及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情况,作为我区防汛抗旱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今年我区防汛抗旱的工作形势如何?
[马主任]:上街区建区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郑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我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区未雨绸缪,统筹规划城市和乡村防汛抗旱体系,坚持不懈地进行大规模的防汛抗旱水利工程建设,使我区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汛抗旱体系,在历年的防汛抗旱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区通过多年的探索,也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汛抗旱运行机制。因此,我区防汛抗旱工作的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是我区防汛抗旱工作中仍有许多不足和薄弱环节,现有防洪、抗旱工程体系依然薄弱,抗御洪涝和旱灾的能力依然较低,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防汛抗旱形势依然严峻。第一,我区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区旱涝灾害频繁。上街区在气侯上与郑州市同处于南北干湿气侯的两个过渡地带,降雨受季风影响,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幅较大,年降水量的70%集中在汛期。地形上南部、西部属山丘区,东部、北部为平原区,降雨量大时,南部容易形成山洪,北部平坦的城区和低洼地带容易形成大面积积水和涝灾。第二,我区辖区内有山区、河流,居住群众多且分散。群众住房牢固程度各不相同,仍有一部分危房存在。汜水河上街段处在两市一区交界处,部分河道淤积严重,行洪能力较差。山区有可能发生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第三,雨水出境速度慢,行洪能力较差。随着我区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地面硬化面积的大量增加,雨水汇集速度将大大加快,汇聚量将更大。雨水出境处由于枯河荥阳王村段治理工程尚未完工,致使我区雨水无法迅速排出。第四,我区防洪、抗旱工程体系依然薄弱,抗御洪涝、旱灾的能力较低。防洪工程仍有不少隐患存在。第五,部分干部群众防洪抗旱意识淡化,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严重。这些问题都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因此我们要从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抓紧抓好今年防大汛、抗大旱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我区安全度汛。(16:11)
[主持人]:在这样的形势下,《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出台有什么重要意义?
[马主任]: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条例》明确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责任,突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社会性原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条例》赋予了各级气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人工影响天气、防雷减灾、气候可行性论证、应急管理等有关法律责任和义务,同时《条例》还明确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社会各有关单位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主要职责。《条例》的实施,必将进一步提升全省各级领导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必将进一步深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具有河南特色的气象灾害防御体制机制,必将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力量促进全省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突破、新跨越、新发展。(16:13)
[主持人]:除了《条例》的重要意义,我想网民朋友最想了解的还是《条例》的主要内容。这个《条例》都有哪些新的特点?
[马主任]:《条例》共6章38条,主要涵盖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原则、防御规划与措施、监测与预警、应急预警与实施、法律责任等内容。可以概括为7个方面:一是对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实施作出规定;二是对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等作出规定;三是对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应急处置等作出明确规定;四是对城市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以及大型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进行了规定;五是对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建设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六是明确了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部门职责;七是气象灾害情况调查评估以及法律责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条例》突出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联动功能,核心内容是“预防、减灾、安全和发展”。
  《条例》既注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法律、法规的衔接,又注重法规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突出地方立法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进一步明确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责任,突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社会性。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气象、水利、林业、农业、规划、国土资源、交通、电信等部门和公共媒体,需要各部门密切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条例》在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第九条、第十一条、第十三条到第十九条明确规定了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责,同时还规定政府及有关部门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增强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意识,提高公众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等应急能力的法定义务。
  二是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基础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在《条例》制定过程中,把立法重点放在了建立和完善预防、预警及减灾三大机制上。一是在《条例》中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结合本地气象灾害特点,认真研究和编制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同时要求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报、警报、应急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另外,《条例》还针对我省主要的气象灾害,如:干旱、暴雨、暴雪冰冻、大风等灾害,明确规定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二是根据我省多年来实践以及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需要,在《条例》中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按照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的原则,加强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和信息平台建设,组织气象、农业、水利等部门和单位建立气象灾害监测网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及时准确向气象灾害信息平台提供与气象灾害有关的灾情监测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在《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了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统一发布制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警报由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按照职责通过当地媒体向社会发布。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在《条例》第二十三条还规定:广播、电视、报纸、信息网络等媒体和电信运行单位收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发布的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后,应当及时无偿地向公众传播,并标明发布时间和气象台站的名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收到气象台站发布的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后,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向本辖区公众广泛传播;学校、医院、企业、机场、旅游景点等单位应当及时向公众传播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四是《条例》强化了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根据气象灾害的严重和紧急程度,及时启动并组织实施,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第二十八条规定发生重大气象灾害时,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气象灾害预警等级,应当及时采取停工、停业、停课、交通管制等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第二十九条、三十条、三十一条明确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广播、电视等媒体应当按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分工,做好有关工作的内容。
  三是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良好环境和生态系统平衡为前提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