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
文化设施

〖 文化馆 〗

区文化馆于1959年8月组建,时有工作人员5人,馆址在新建街,馆舍面积120平方米,主要职能是书、报刊借阅。1966年,区文化馆与影剧院、广播站合并,更名为上街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4年12月,恢复文化馆。1982年,建筑面积为735平方米的新馆舍在中心路落成。1990年,区文化馆馆舍面积扩大至1060平方米。

〖 影剧院 〗

郑州市上街区影剧院筹建于1958年,位于汝南路,1959年7月正式开业,当时场地为礼堂,设大排连椅座位。1966年,上街区影剧院与区文化馆,广播站合并,更名为上街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4年,恢复上街区影剧院建制。1980年,改建后的影剧院,可容纳1300多人。1996年,上街区影剧院有职工20名。

〖 新华书店 〗

郑州市上街区新华书店原名郑州市新华书店上街门市部,始建于1958年7月8日,当时租用廿里铺中街民房营业。1985年1月改为郑州市上街区新华书店,隶属郑州市新华书店领导。该店现位于上街区汝南路95号,占地面积55803平方米,建筑面积611.86平方米。设门市、计划、课本及批发销售三个发行部门。有职工13人,流动资金7万元,经营各类图书、课本教材、音像制品等4000余种。

1987~1996年,全店共发行各类图书472.75万册,售书金额946.99万元,1996年全区人均购书8册,售书金额3117万元;10年来累计发行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著作、文献7.94万册,售书金额25.51万元;发行课本、教材184.38万册,售书金额276.35万元。

〖 中国长城铝业公司文化场所 〗

艺术宫始建于1960年初,为影、剧两用场所,位于汝南路南段。1979年重建,建筑面积1914平方米,容纳观众1200人。    建工俱乐部。始建于1959年,位于公园北街,1985年投资100万元再建,为影、剧两用场所,配备工作人员14人,容纳观众1400人。  运输部俱乐部。1977年投资20万元重建,为影、剧两用场所,位于新安西路,容纳观众1153人,配备工作人员11人。

文化宫。原名小俱乐部,始建于1962年,为职工娱乐场所,位于曙光街,可供小型文艺演出和会议使用。1983年投资100万元重建,改名为郑铝文化宫,建筑面积4330平方米。设有游艺室、礼堂、图书室、展览厅、阅览室、乒乓球室等。礼堂可放映电影,安排小型演出。图书室藏书30000册。阅览室订有各类报刊杂志,可供80人同时阅览。

〖 群众文艺 〗

历年来,区文化馆组织举办并参加了元宵节民间文艺表演、元宵节灯谜晚会、灯展游艺会、烟火晚会,少儿文艺汇演,革命歌曲演唱会、音乐会,卡拉OK大赛、豫剧唱腔大奖赛、郑州之夏音乐会、故事讲演会等各种形式的群众文艺活动,且成绩突出,为上街区争得了荣誉。

1985年7月由区文化馆组织参加第二届郑州之夏音乐会,一举夺得2枚金牌,1枚铜牌。歌曲创作获二等奖的2名,获三等奖的1名。

1983年、1985年文化馆分别组织人力踏遍任庄、东柏社等7个村进行采访,收集整理了民间故事《火焚云阳寺》、《崔介石的故事》、《汜河的传说》、《狐狸精搬家》等。整理了民间音乐《张生戏莺莺))、民族民间器乐集《长行交锤鼓》、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钉缸》,其中《钉缸》已列入《河南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获省民舞集成二等奖。

1988年10月,由文化馆组织参加河南省首届艺术节大型灯展,全省共有5座精灯评为一等奖,上街独占4座,省艺术节办公室为上街文化馆颁发了“灯艺之花”的奖旗,文化馆干部创作的诗歌《槐树》获河南省首届艺术节黄河杯诗歌大奖赛三等奖。

〖 图书、美术、书法、摄影 〗

一、图书

1959年8月,初建文化馆时仅有图书3000册,书架16个。1987年文化馆藏书18000册,订阅报刊156种,计212份。书架已增至32个。1989年,文化馆为充分发挥图书的社会效益和充实基层文化站、室,分别向厂西文化站和火车站(系辖区边远地区)文化室捐赠图书计6000册。近几年因书价上涨、经费少,故增书甚少。至1996年,文化馆图书室藏书13000册,订阅报刊85份。 图书室借阅坚持常年半日开放,平均每日接待读者50人次。图书借阅率为25%,期刊借阅率为95%,馆藏文献资料利用率30%。

建区以来,文化馆图书室采取了交流新书、书评、故事会、办学习班等形式,对群众进行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等教育,先后为上街区培养了建筑、美工、书法、珠算、英语等人员数百名,多次被评为郑州市工会系统图书馆先进集体。

二、美术

1978年起,文化馆设美术专职干部,并辟有80平方米的画室,购美术教学幻灯机一部,制作画架26个,画板50块,展框39个。1978~1996年举办美术学习班近百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1983年肖绍聪等同学从这里步入开封师专、广州美术学院。

近8年来,儿童画风靡全区,走出国门,入选国际儿童画展有1222幅,其中获金牌18枚,银牌67枚,铜牌110枚。还有不少儿童画被一些出版社、报刊选登,其中香港环宇新闻出版社出版20幅。1996年香港出版的迎接香港回归国际青少年儿童画新星集萃收编15幅,《郑州晚报》选登1幅,1990年第6期《金色少年》封底位置刊登了江海的《锻炼》及杨飞的《海峡两岸庆“六一”》张毅的《五项全能》、《家庭趣事》、《顾此失彼》等作品先后被《儿童漫画》、《中国少年报·初中版》选登。由于文化馆在组织辅导儿童画上成绩显著,先后被青少年儿童书画作品国际联展组委会评为1994年国际艺术教育先进集体、1996年先进集体,美术干部也连续被评为1994、1995、1996年度的优秀园丁奖。

多年来,文化馆创作出了不少有较高质量的美术作品,如油画1976年的《周总理在大庆》、1981年的《老船工的悼念》、1985年的《龙的传人》、《临产室前》、《芒果》等分别参加了河南省美术展览,其中1985年创作的油画《芒果》被评为河南省优秀作品一等奖,并刊登于1981年第1期《河南青年》的扉页上。

三、书法

自1982年起,文化馆便开展了书法活动。1985年以后,文化馆每年都举办书法展览,并组织参加郑州市墨缘书法展览及河南省书法艺术展览,还邀请了省书法界知名人士及理论家杨公亮、许挺等数人来上街区传道授业,形成了上街区50余人的书法队伍,并有4人加入省书法家协会,8人加入市书法家协会。1986--1996年,文化馆曾连续10年组织在春节前走上街头为群众义务书写春联50000余幅。1986年、1987年春节前,文化馆组织为老山前线将士书写春联200余幅,并当即交付区民政局寄往老山前线。

由于文化馆为上街区书法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园地,因而上街区的书法作品已走向全国,人编《中国名人大型史册·书画卷》,被授予“当代书画家”荣誉称号的有6人,人编《中国老年书画家大辞典》的有11人。

四、摄影

文化馆现有简易摄影设备一套。自1981年以来,配合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共组织小型摄影展览5次,展出照片近千幅。

文化馆拥有橱窗24平方米-多以图片、表卡、文字等形式,宣传党的政策、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还组织不少专题宣传,如: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谢文君、精神的捍卫者——梅春生、计划生育、法律知识一百倒、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老余热生辉、六五计划成绩辉煌、七五计划展望、上街区出土的部分文物、迎97香港祖国等宣传内容,活跃和丰富了全区人民的文化生活。

〖 文物发掘及保护 〗

1989年5月,上街区文物保护地质钻探队正式在上街区文化馆内成立,它对上街区的文物发掘及保护工作都起着重要作用。1989年5月~1996年12月在上街区的钻探面积达85万平方米,协助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古墓葬429座,古遗址9处,主要为战国、汉、晋、唐等不同时期的古墓。出土文物733件,主要有战国时期的壶、汉代的铜镜、晋代的车、唐代的武俑等。出土文物上缴郑州市文物研究所。

文化市场管理

1986年6月上街区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在文化馆成立,由馆长兼办公室主任,行使管理职能。1995年5月办公室由文化馆内划出单列,成为独立核算的自收自支单位。10年间,文化馆在管理文化市场上抓了三件事,一是建章立制,管理到位,二是横向联合,齐抓共管,三是一手抓“扫黄”,一手抓繁荣。由于规章齐全,措施得力,常抓不懈,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在1990年12月被省文化厅评为全省文化市场整顿清理工作先进单位,1992年5月被郑州市文化市场管理委员会评为文化市场管理先进单位,1994年5月被郑州市文化局、人事局评为1993年度“扫黄”工作先进集体,1995年5月被郑州市“扫黄打非”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评为郑州市1994年秋季“扫黄打非”集中行动先进集体。

文艺活动

企业文化

河南铝业公司组建初期就组织文艺队进行文艺活动。1962年,公司文艺队在郑州剧院举行百人大合唱,其中《东方红》、《歌唱祖国》等节目被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1963年以后,多次演出豫剧《三拜花堂》、《对花枪》和现代豫剧《红灯记》等,自编自演现代京剧《车轮滚滚》、话剧《于无声处》等,1983年国庆节,举办首次轻音乐会。以后,又多次举办文艺晚会,演出相声、小品等。1985~1992年间,有40多位作者在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发表专集、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剧本,有些作品还在省内外获奖。

1990年组建雪山艺术团,有专业演职人员25人,音响.乐器、服装道具等固定资产近40万元。建团后,进行数场大型专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