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
教育事业

〖 普通教育 〗

1958年建区时有3所完小,8所村小,2所农中,教职工48人,学生1663人,辖区内各行政村均办有幼儿班,入园幼儿达500名。随着上街区划的扩大,1959~1961年,有小学33所,村小16所,中学加上1960年新建的郑州市四十一中学共有4所,兴建区直机关幼儿园1所。1964年区划缩小,保留学校8所,有新建小学、二十里铺小学、任庄小学、东柏社小学、肖洼小学、朱寨小学、夏侯小学、郑州市四十一中学。1965年车站路小学建成投入使用。1976年建成郑州市五十六中学并于秋季招生开学。1986年,东柏社小学、肖洼小学合并为安阳路小学。

一、学前教育

上街区学前(幼儿)教育始于建区初,1959年区属农村均办有幼儿园。同年秋天,区直机关幼儿园建成开学。为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业务素质,区文教科于1960年在南峡窝开办幼儿教师培训班,学习内容为汉语拼音、普通话及幼教知识。1960年9月,各幼儿园执行郑州市教育局统一制定的幼儿课程表。

1978年后,通过贯彻《全国幼托工作会议纪要》和《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上街区幼儿教育事业很快得到发展。首先从新建小学开始,由聂寨大队出人,学校提供教室、桌凳,办起了上街区第一个学前儿童“育红班”。入班幼儿由开始的40人增加到50人。此后,车站路小学和其它农村6所学校也先后办起了学前“育红班”,这些举措为幼儿教育开辟了新的渠道。

1984年以后,幼教工作者对传统的保教方法进行改革,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幼儿多看、多说、多做、多想,启迪幼儿智慧。同时,普遍建立和健全了卫生责任制,制度化地开展体育锻炼。对幼儿的膳食,做到合理地制定食谱,科学地调配食物结构,不给幼儿食用腐败变质的食物。

区幼儿园。郑州市上街区幼儿园的前身是上街区直机关幼儿园,1959年建成并开始招生,受区文教科领导。创建初主要招收区直机关职工子女。初建时,有教师、保育员和职工5人,1960年发展到13人,入园儿童保持在50人左右。1987年,区文教局投资13万元,兴建了一栋13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1996年底,该园已发展到6个班,幼儿200多名,教职工28人,已达到郑州市二级幼儿园标准,在幼儿文艺、绘画等活动中多次受到上级的奖励。

〖 小学教育 〗

1958年8月,随着上街区的建设,原属荥阳县的二十里铺、夏侯、西马固3所小学和聂寨、东马固、任庄、郎中沟、东柏社、左照、肖洼、西郊段8所村校划归上街区,共有学生1638名,教师48人。

1959年3月,由于郑州铝厂建立矿山生产基地,上街区随之扩大,将荥阳县的峡窝和巩县的新中两个公社划入,接纳了荥阳县的南峡窝、北峡窝、沙固、方顶、东郊段、上街,朱寨7所小学和巩县的新中、郑沟、曹沟、口头、小里河、草店、铁山、高庙、米河、半个店、水头、茶店、楝树口、老庙、天井坑、小关、冯寨、孙寨、竹林、龙门、荻坡等21所小学。1959年9月,新建小学建成并开始招生,全区教职工发展到510人。

1961年12月,郑州铝厂修筑通往矿山的铁路,又将荥阳县的肖寨和巩县的大峪沟两个公社的一部分划归上街区,随之将两个公社的冯庄、肖寨、大峪沟、黑龙潭4所小学划归上街区。全区教职工人数增加到544人,小学生13126名。

1964年6月,区划调整,将原属荥阳和巩县的中、小学大部分划出,保留的学校有新建小学、二十里铺、夏侯、朱寨、肖洼、东柏社、任庄7所,小学教职工106人。

1965年,车站路小学建成开学。1986年肖洼、东柏社两校合并为安阳路小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街区的小学教育事业迅速恢复并稳定发展,教育质量逐步提高。1982年11月份,经郑州市教育局普及小学教育检查验收,全区小学入学率为99.68%,巩固率100%。12~15周岁儿童受初等教育普及率达99.5%,毕业率达99.83%。同时,为建立和健全教育常规,使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各学校贯彻执行郑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印发的《教研组长工作职责》、《备课组长工作职责》、《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备课的基本要求》、《作业的布置和检查》、《学生学习基本要求》、《学生作业基本要求》等七项制度。是年,根据调整方针,区中小学调整了学制,小学由五年改为六年制。1984年11月,上街区学校通过了市教育局组织的“一无两有”(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桌凳)检查验收。1986年,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上街区制定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意见》,经过历时5年的巩固和提高,1991年2月,上街区人大常委会七届七次会议通过决议,宣布上街区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3年12月,河南省政府两基验收工作团按照规定程序和标准,对上街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验收。

1994年12月,国家教委宣布上街区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区。

〖 中学教育 〗

(一)概况

郑州市上街区中学教育始于1958年建区初划入的二十里铺和夏侯2所农中。区划扩大后,接纳了荥阳县马固完中和巩县的第八初级中学、小关中学、大峪沟中学,在校生1859名(其中初中生1574名,高中生285名),教职工142名。

1958年10月开始筹建新建中学即郑州市四十一中学。1960年9月,郑州市四十一中学在济源路建成并于秋季招收4个班。1964年区划缩小,只保留郑州市四十一中学。

1976年,郑州市五十六中学在上街区汝南北段建成。1986年,上街区中学生有1441名,其中初中生949名,高中生492名。有中学教师97人,其中高中教师41人,初中教师56人。

上街区中学教育初期,在组织领导上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在管理上受区文教科领导,教学业务由市教育局教研室直接领导,中学学制除“文化大革命”时期外,均执行三三分段制。1963~1969年,上街区中学除党的关系隶属上街区委外,其行政、人事、业务、财务、计划等方面均由市教育局直接领导。1969年由上街区代管后,又归区文教科领导。

教学方法,1959~1965年,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统编教材,中学教学计划在文化大革命以前,课程设置较合理。其中主科8门,副科6门,计14门课程,每周授课总时数28节以上,初中三年级达到31课时。

1978年,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中学设置14门课程,其中初中一、二年级和三年级下学期各并开9科,三年级上学期并开10科。高中一、二年级各并开8科,每周总课时数初中为28课时,高中为29课时。 

〖 职业教育 〗

1984年,在郑州市四十一中学附设了职业班,在区劳动人事局、商业局等单位的支持和协助下,先后开设了商业会计、商业服务、工业机电等专业。职高毕业生237人,全部由区劳动人事局安置了工作,为上街区的经济建设和商业服务输送了一批具有中级技术的专业人才。但是,根据建设卫星城的总体目标要求,上街区的职业技术教育无论从办学规模上、档次上,都存在着许多不适应之处,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全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区委、区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下发《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决定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突破口,着重对中等教育进行调整。从1995年暑假起,将郑州市四十一中学调整为一所完中,五十六中学调整为职业学校。以便集中精力办好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较快的发展。

专业设置

职业高中有无生命力、有无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设置。为了合理设置专业,做到心中有数,使学生毕业后,有用武之地。1995年,职业教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全区各企业人才需求做了全面的预测,由区政府组织召开了厂长、经理座谈会,征询他们对职业高中如何设置专业的意见,从而为职业高中设置紧贴社会需求的专业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如1995年职高开设的计算机专业,就是参照意向调查和人才预测情况设置的。

〖 成人教育 〗

上街区的成人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前进,各个历史阶段、成人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都不尽相同。

建区初,集中力量抓扫盲工作,区文教科设专人负责,各个公社、大队及部分生产队都办有扫盲班。通过两年的突击,有一部分人脱盲,同时,为防止新文盲的产生,大办业余小学、中学、农业中学,建区初就已有二十里铺、夏侯两所农中。为了贯彻业余教育二十条,抽测了35名小学教师到市里轮训学习三个月。朱寨1963年办了一个高小班,同年南峡窝办了一所农业中学,其中有部分教师是由社队自己出钱聘用。到1978年,区文教科对聂寨乡的45岁以下青壮年进行摸底考试,基本达到扫盲标准,实现无文盲区。1993年底,通过省政府“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检查验收。

在职工教育方面,1963-1967年,区文教科建立职工文化补习学校1所。设有高小、初中、高中3个班,专任教师5人,学员160余人。